[盐城市]盐都区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队长薛银铸入选2022年度盐城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公示名单
发表时间:2022年12月21日来源:博爱盐都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学雷锋志愿服务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推动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今年3月,市委宣传部、市文明办、市民政局、团市委、市志愿服务联合会等部门联合在全市组织开展2022年度盐城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宣传推选活动。经广泛动员、择优推荐、专题评审,2022年度盐城市学雷锋志愿服务先进典型候选名单于近日公示,其中,盐都区红十字会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队长薛银铸列入优秀志愿者候选名单。
“我救她一命,她也改变我一生”
2020年4月,江苏盐城80后小伙薛银铸通过捐献造血干细胞,成功救下了一名患有白血病的女生。根据双盲制度,他其实并不知道那名患者的具体信息,但在那个明媚的四月天,他觉得自己与对方产生了精神上的关联,生命因此被赋予了全新的意义,“我救她一命,她也改变了我的一生。做公益就是这样一件双方拯救、互相成全的好事。”
从偶然的一次义务献血,到成为全国第9556例非血缘关系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再到担任盐城无偿献血造血干细胞招募服务队队长,18年来,薛银铸累计捐献全血3100毫升、血小板27个单位,并通过亲身经历科普捐献知识、消除大众刻板印象,招募980余名志愿者加入中华骨髓库,将工作之外的大部分时间都交给了公益。
受妻子工作的影响,薛银铸见过太多生离死别,越发渴望和救死扶伤的妻子一样,能为他人和社会做些什么。在他的带动下,小学文化的父亲也走上了公益之路,成为了腾讯公益小红花项目的志愿者,每天忙着答题赚小红花帮助孤寡老人;初三的儿子是学校里最积极热情的志愿者,早早明白了“赠人玫瑰手有余香”的道理。
总有人说,公益是那些大人物的事情,英雄离自己的生活好远。但亲历以及见证的爱心传递越多,薛银铸就越觉得,英雄其实就在我们身边,那些努力做好力所能及的善事的每一个普通人,都是闪闪发光的平凡英雄。
生命的种子
故事开始于2004年。那时,还在读高中的薛银铸第一次了解到了义务献血。他和几个同学在盐城市中心的一个献血屋,挽起袖子,献了200毫升全血。从那时起,他便与公益结缘,一直坚持无偿献血。他说:“那是一件挺酷的事。”
2008年,薛银铸的公益之路正式开启,他加入了盐城无偿献血服务队,在街心公园、街头进行义务宣传活动。2013年6月,在流动献血车献血时,薛银铸听采血护士介绍说捐献造血干细胞能挽救白血病等血液病患者的生命,便毫不犹豫接受了血样采集,加入了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也就是中华骨髓库。
薛银铸的妻子是一名医护人员,2014年,妻子去北京301血液医院进行了血液分离等相关培训,这让薛银铸对白血病治疗、造血干细胞捐献等有了更多的认识和了解,了解到造血干细胞捐献是对身体健康是完全没有伤害的。
14年间,薛银铸累计捐献全血3100毫升、血小板27个单位。在这14年的无偿捐献中,最令他印象深刻的是两次配型成功。
2015年3月,薛银铸接到盐都区红十字会红会的电话,通知他与一名白血病患者初配型成功。这个概率跟中彩票差不多,接到电话的薛银铸很开心,从2013年开始,他一直等待着这一天。可惜,就在他准备捐献的前几天,噩耗传来:患者因病情恶化去世。那是一个9岁的小女孩。
这件事在薛银铸心中留下了巨大的遗憾。
2019年10月,薛银铸再次接到红十字会的电话,通知他配型成功。这一次的捐献过程因为新冠疫情的突然暴发,又历经坎坷,但他一直坚持。2020年4月初,新冠疫情形势有所缓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工作刚刚恢复,为了抢时间尽快救患者,还没等正式体检通知下来,薛银铸就拉着红十字会工作人员陪他到医院体检,当天就将结果反馈给患者,给对方吃了一颗“定心丸”。终于,2020年4月17日,薛银铸到达南京,完成了最后的采集。这一回,他终于完成了自己的心愿,救下了一名1988年出生的女生。
“我不知道你是谁,但我知道我为了谁!希望爱的种子在你的血液中生根发芽,衷心祝愿你从今往后无灾无妄,幸福安康。”薛银铸在给受捐对象的信里,这样写道。
薛银铸深刻地感受到,原来生命的共振如此神奇,而一个再平凡不过的普通人,也能够成为拯救生命的英雄,“可能原来我仅仅是一个普通的人,但是现在可能有一点不普通了”。
身边的英雄
“这一次没有遗憾了,今后我的公益之路将继续走下去。”2020年成功捐献造血干细胞,拯救了一条鲜活的生命后,薛银铸这样说道。
作为一名自由职业者,在完成自己的工作之余,薛银铸把大量的时间都交给了公益。这些年来,他从一名普通的捐献者,成为一名公益践行者。他致力于无偿献血、捐献干细胞、捐献遗体和器官的义务宣传,主动与红十字会、血站衔接,在青年志愿者的招募、再动员和实施捐献的全程陪护上,贡献自己的力量。
关于捐献造血干细胞,社会上如今仍存在极大的误解,又因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又被称作中华骨髓库,许多人的知识还停留在“抽骨髓救人”的老观念。
有一次,薛银铸招募志愿者,招募对象是一名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年轻人的捐献意愿很强烈,但他的父母是很老实的劳动人民,不太了解造血干细胞捐献,并不理解他的这个选择。薛银铸便去到他家,想要去跟家长聊一下,结果他父母提着菜刀就出来了,要将他赶走。
这样的挫折,薛银铸遇到过不少,但这几年来,他仍坚持奔走于科普之路上,希望向大众科普,捐献造血干细胞不会对身体造成损害,而一旦配型成功,则意味着一条生命的延续。2018年,他发起建立了造血干细胞咨询QQ群,希望为有意愿捐赠的人提供最充分的知识解答,打消他们的顾虑,挽留住一切有捐献意愿的人。
这两年,薛银铸和他的公益之友们已成功招募、再动员980余名造血干细胞入库志愿者。他还创立了“陪捐”这一岗位,因为造血干细胞捐献过程复杂,捐献者在采集过程中,可能会面临紧张、不安等心理问题,陪捐志愿者会在这期间提供心理上的安慰与专业上的解答。有过成功捐献经验的薛银铸,已经成功陪伴16人全程实施捐献。
他说:“目前中华骨髓库全国仅310多万的入库志愿者,成功捐献的才14000多例。我希望中华骨髓库的库容量能越来越大,可能哪一天我们会有3000多万志愿者,白血病患者就能更容易找到自己的那个配型。”
今年8月,薛银铸到南京明基医院做陪捐志愿者,在那里,他看到了一个两岁多的小朋友,隔着玻璃窗特别懂事地冲他招手。这个小朋友已经等到了他的造血干细胞移植的供者,他的生命将得以延续。今年11月,他再次作为陪捐志愿者,陪着盐城一名24岁的小伙陈礼来到明基医院捐献造血干细胞,在这次捐献过程中,他又见到了上次那个2岁的小朋友,小朋友已经完成移植,渐渐康复,准备出院了。
薛银铸就这样,见证了一个小朋友的重生。
这些事情,总能给薛银铸最简单、直接的触动,那是生命力所带来的震撼。经历过这些,他觉得他们这群人在做的事,就是播撒生命的种子。
在公益之路上,薛银铸收获了许多志同道合的朋友。他所招募的那些志愿者,都是来自各行各业的普通人,有的是机械厂的工人,有的是医生,有的是外卖小哥……大家都是普通人,因为相同的爱心,而成了同行者。11月刚完成捐献的陈礼,是射阳县合德镇人,大学毕业后做过教育行业、地产行业,现在在盐城老家从事家装工作,也是千千万万个普通老百姓之一,他这次的捐献,挽救了一名15个月大幼童的生命。
“英雄”这个词曾经遥不可及,但现在的薛银铸觉得,这些志愿者就是普通人身边的英雄,“做一些自己力所能及的好事,每一个普通人都有一次做英雄的机会。”
送你一朵小红花
问薛银铸这些年一直坚持公益的动力是什么,他笑着说,其实也没什么,就是普通人想要做好事的一颗心。
他出生于盐都区张庄街道仓头村,是家中独子,很早就出来干活,20多岁就成了家里的顶梁柱。有几年,他的生活过得很难。高中刚毕业,父亲出了车祸,没过几年,母亲在盖房子时从楼上摔下。薛银铸一边挣钱养家,一边还要在医院照顾父母。那是他人生的一段至暗时刻,常常感到很无助,只能一个人在人生的道路上摸索。但也正是因为那段经历,让他走上了公益之路。
薛银铸回忆,母亲那时摔得浑身是血,人都休克了,大家都说救不活了,但最终母亲活了下来。他总觉得,这是冥冥之中老天爷的恩赐。他和家人都觉得,应该怀着对生命的敬畏,做些什么回馈给社会。
后来结了婚,妻子是一名心内科的护士,常在临床一线救人,推着抢救车进行心肺复苏,是妻子的日常工作。回到家,妻子总会跟他感叹:“今天病区里,又走了一个人。”生命极脆弱,却又极坚强,这是薛银铸最大的感触。
所以在他捐献造血干细胞,以自己带动他人投入公益时,家里人都非常支持。
薛银铸与妻子育有一儿一女,受他耳濡目染,儿子也很有爱心,去年7·20河南暴雨,儿子想要给河南捐款,小小年纪的孩子说:“我们的生活可能还算好,但别人可能已经没有饭吃、没有地方睡,我就想跟你一样,做点好事,捐点钱,我想帮助他们。”后来,儿子把自己的压岁钱全拿出来,捐了4000元。女儿还在读托儿所,在托儿所门口,挂着“盐城好人红榜”,在看到他的照片时,女儿会骄傲地说:“爸爸,那个是你救阿姨的一个奖状。”
这比任何荣耀都令薛银铸动容,作为一个父亲,他给孩子树立了一个好榜样。
在薛银铸的影响下,公益,也渐渐地成为他们一家人的一种生活方式。
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薛银铸的人生,曾经走过一段非常无助的时刻。当他走出黑暗,迈向光明后,他希望自己能够回过头来,帮一帮那些正处在无助时刻当中的人们。“因为经历过黑暗,所以更渴望光明,也更希望别人拥有光明,这个可能就是我们做公益的出发点”。
2022年11月3日,薛银铸被江苏省红会列入公示名单,拟推荐参加全国红十字志愿服务先进典型评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