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市]博爱青春|江苏大学:益路髓行
发表时间:2023年01月03日来源:镇江市红十字会
有这样一个冬天,虽寒风彻骨,但充满温情。这是2007年的镇江,这一年,江苏大学的丁玉兰同学罹患白血病。她的舍友,陈静,每周都前往镇江市区、火车站进行募捐,被镇江人民称为“爱心天使”。然而,一年后,陈静本人竟也患上了白血病。
无数企业、爱心人士在这一时刻也化身为爱心天使,纷纷在大街小巷设置募捐箱,每一位捐款者自发在胳膊上系上黄丝带,一时间,满城尽飘黄丝带。小城大爱的种子就此播洒在人们心间。黄丝带可能会随着时间流逝而飘走,但在这么一群人心中会永远飘扬,也正因为他们,“益路髓行”的种子才能萌芽破土,一片欣然。
有这样一个女孩,叫张艳丽,她是南京市第78例造血干细胞捐献者。她还有另一个身份——“益路髓行”团队2017年队长。5年前,张艳丽带领团队志愿者,在东大医院见证了江苏大学捐献造血干细胞第一人——吴忆扬的捐献过程,也就是在那时,她选择加入了中华骨髓库。5年后,同样是在东大医院,我们见证了张艳丽的捐献过程,并结伴加入中华骨髓库。
在项目启动仪式上,我们有幸邀请到艳丽学姐。会上,她反复强调“薪火相传“四个字。她说:从益路髓行的宣传者到造血干细胞的捐献者,变化的是身份,不变的,是益路髓行团队的爱心传承与接力。
抱薪者步步前行,星星之火代代相传,正如学姐说的“薪火相传”,一届又一届的团队志愿者,秉持为他人点燃生命希望、为社会增添温暖的初心,开启了12年的青春坚守和爱心传承。爱心之火在一年又一年的精心呵护下,一直延续到如火的今夏。今年暑期,益路髓行团队再次举起了爱心火炬,开展造血干细胞系列宣传。
薪火传递,志愿同行。我们邀请了杨吟光、周希涛等造血干细胞捐献者来到分享会,并前往江滨医院咨询专家关于造血干细胞的相关问题。从知识学习到服务技能,我们开展了全方位、多领域的培训,确保志愿者知识水平过硬,服务能力过人。
大爱万里,青年髓行。团队志愿者先后走进江科大、京江学院等高校,在校园内建起宣传点,分发宣传册,向来往学生讲述造干知识,解答同学们的疑虑,将爱心传递给莘莘学子,让青年心融入到志愿行之中。
情系你我,爱心满城。为了让更多的群体了解造干知识,志愿者走进多个广场、景区、消防大队,为市民普及造干知识。通过丰富多彩的知识竞答和生动形象的情景剧表演,让大家了解更多相关知识。同时,志愿者们鼓励大家加入中华骨髓库,让互帮互助的种子生根发芽。
心髓我动,爱心相传。志愿者们走进社区,为居民普及造干知识,通过举行丰富多样的活动,将造干宣传覆盖到各个年龄层,走进每个居民心中。
多彩青春,为髓而行。我们组织百名志愿者,骑行前往4个血站血车进行宣传打卡,累计骑行超2000公里。骑行过程中,许多行人被骑行队伍所吸引,主动了解造干知识。与此同时,我们也在网络平台进行直播,在线观看人数超过5000人。
保留志愿,筑牢初心。为了提高资料库的有效库容量,最大限度的降低入库志愿者的流失率,我们对1100名已加入中华骨髓库的志愿者进行电话回访,对相关信息核实、登记与再录入。我们清楚的认识到,不仅要扩大新志愿者的加入,更要筑牢已加入骨髓库志愿者的捐献“初心”。
髓融万家,爱联天下。离开学校,返回家乡,我们依然在宣传的路上。聚是一团火,散是满天星:江苏,河南,黑龙江,山东,江西,浙江,安徽......从各地医院慰问相关患者,到社区广场宣传造干知识,志愿的火花随着团队成员的前行,在祖国大地上绽放出最美的样子。
博爱创新,化爱为行。除了用脚步推动造干宣传,我们也开展了文创设计、文创评比等相关文化衍生活动,收到作品300余份,作品种类丰富、立意深厚。成功打造了“益路髓行”文化创意品牌,以此带动更多的人关注和参与造干宣传。
履践致远,生命起航。30名志愿者、宣传67天、分发宣传册1000余份、受众超过5000人次,获江苏省红十字会、江苏共青团、中青网等平台累计报道20余篇。
黄丝带的故事只是开始,志愿者的脚步从未停歇。十二年的时间,“益路髓行”团队传递了无数次手中的接力棒,让造血干细胞捐献在社会中激起千层浪花,让生命的花海尽情绽放。志愿者的汗水与脚步,将志愿精神传递到城市的每个角落,让“黄丝带”永远在每位市民心中飘扬。
我们坚信,“爱心天使”就在我们身边,每一个人都可以系上一缕黄丝带,每一个人都可以传承博爱精神,点亮患者心灯、给予他们生的希望。今后,志愿者们会继续用实际行动传递爱与希望,承担社会责任和担当,展现当代青年的青春风采,无畏风雨,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