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宿迁市]文明实践丨江苏宿迁宿城:弘扬榜样精神 共建志愿之城

发表时间:2023年04月12日来源:宿迁市宿城区红十字会

“我刚刚献了400毫升,顺便留了一份血样,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希望能为临床患者贡献一份力量。”近日,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办事员刘淇献完血后坚定地说。为弘扬无私奉献、互助互救的传统美德,宿城区红十字会在耿车镇开展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动员党员干部群众踊跃参与,用实际行动展现社会担当、传递爱心。

活动现场,耿车镇退役军人和社工站志愿者现场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献血队伍井然有序,大家测量体温、接受健康问询、填写《无偿献血登记表》、测量血压、抽血化验,并耐心等待化验结果。血液检测合格后,工作人员引导大家有序采血。

“献出一份自己的热血与爱心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快乐。”“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政敢说,无偿献血是一种爱心奉献,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生命接力,是非常有意义的爱心活动。

宿迁学院1.jpg

今年以来,宿城区以“博爱宿城·救在身边”品牌建设为抓手,多种形式开展爱心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3月,宿城区组织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共建志愿之城——红十字急救公益大讲堂”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学急救 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公益大讲堂着力以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的“五进”之旅,有针对性地为辖区不同群体提供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活动中,通过“理论+实操”模式,以图文并茂的课件、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授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救护概念、心肺复苏、气道梗阻和创伤救护等,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引导大家掌握自救、互救方法,提升大家处理突发意外事件的能力,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为了让参训人员更好地掌握操作要领,针对心肺复苏术(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海姆立克法等内容,培训老师对每个操作动作都进行了示范演示,参训人员热情高涨,积极参与练习,真正做到了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324.1未成年人教育基地.jpg

3月以来,宿城区深入各类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开展了30余场公益大讲堂活动,普及培训人员3000余人。“宿城区将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推进流动公益大讲堂进基层,做到常态化长效化,让更多人了解红十字精神、掌握急救技能。”宿城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丽梅说。

 


[宿迁市]文明实践丨江苏宿迁宿城:弘扬榜样精神 共建志愿之城

2023-04-12    来源:宿迁市宿城区红十字会

“我刚刚献了400毫升,顺便留了一份血样,加入了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队伍,希望能为临床患者贡献一份力量。”近日,江苏省宿迁市宿城区耿车镇退役军人服务站办事员刘淇献完血后坚定地说。为弘扬无私奉献、互助互救的传统美德,宿城区红十字会在耿车镇开展无偿献血和捐献造血干细胞活动,动员党员干部群众踊跃参与,用实际行动展现社会担当、传递爱心。

活动现场,耿车镇退役军人和社工站志愿者现场宣传无偿献血知识。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献血队伍井然有序,大家测量体温、接受健康问询、填写《无偿献血登记表》、测量血压、抽血化验,并耐心等待化验结果。血液检测合格后,工作人员引导大家有序采血。

“献出一份自己的热血与爱心帮助别人是我最大的快乐。”“全国无偿献血奉献奖金奖”获得者、中国造血干细胞志愿捐献者王政敢说,无偿献血是一种爱心奉献,能尽自己的微薄之力,为生命接力,是非常有意义的爱心活动。

宿迁学院1.jpg

今年以来,宿城区以“博爱宿城·救在身边”品牌建设为抓手,多种形式开展爱心志愿服务和社会公益活动。3月,宿城区组织开展“弘扬雷锋精神 共建志愿之城——红十字急救公益大讲堂”活动,努力营造“人人学急救 急救为人人”的良好氛围。

公益大讲堂着力以进学校、进企业、进机关、进社区、进农村的“五进”之旅,有针对性地为辖区不同群体提供应急救护知识培训。活动中,通过“理论+实操”模式,以图文并茂的课件、生动形象的教学案例,向广大干部群众讲授红十字运动基本知识、救护概念、心肺复苏、气道梗阻和创伤救护等,普及应急救护知识技能,引导大家掌握自救、互救方法,提升大家处理突发意外事件的能力,为生命健康保驾护航。

为了让参训人员更好地掌握操作要领,针对心肺复苏术(CPR)、自动体外除颤仪(AED)使用、海姆立克法等内容,培训老师对每个操作动作都进行了示范演示,参训人员热情高涨,积极参与练习,真正做到了理论知识和技能训练相结合。324.1未成年人教育基地.jpg

3月以来,宿城区深入各类机关、学校、企业、社区,开展了30余场公益大讲堂活动,普及培训人员3000余人。“宿城区将深入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持续推进流动公益大讲堂进基层,做到常态化长效化,让更多人了解红十字精神、掌握急救技能。”宿城区红十字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会长张丽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