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市]如皋:讲了一辈子英烈故事的农民志愿者 ----俞惕庵烈士嗣子俞永平先生侧记
发表时间:2023年05月26日来源:如皋市红十字会
“那天,南通中学内,他独自在校园漫步良久,校园很美,荷池、假山、回廊、曲桥,还有“息焉游焉”故地,一切都有是那么灵性,或嘤嘤泣别,或谆谆叮咛,此去从戎,信心满怀,但他深知,男儿有情、战争无情;从“天桥”过去,豁然开朗,背椅城墙、东接校园、西邻天灵寺光孝塔,校园内难得的静谧与校园外间或的枪鸣反差,愈发坚毅了他投笔从戎的步伐……”
2022年6月28日,中国共产党建党纪念日前夕,如皋市白蒲镇孩儿井口巷4号俞惕庵烈士故居前,白蒲镇“献礼建党节.喜迎二十大”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现场,俞惕庵烈士嗣子、71岁的红十字志愿者、农民俞永平走上主席台,再次重温俞惕庵烈士生平初心,“再见----老师!再见----同学!我要奔向东方,奔到太阳升起的地方。第1940年秋,父亲和另一个约好的进步青年,穿过敌占区,一直来到黄海之滨的海复镇,找到民运工作队,参加了新四军。由于工作积极上进,1941年6月,父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成为其中一名矢志不渝的初心践行者”。
主席台上的的俞永平先生,身板已经些许佝偻,步履也已些许颤巍,但讲起父亲的抗战故事,他的中气依然力度十足,“1942年春夏之间,新四军一师师部机关驻扎在启东海复、吕四一带,粟裕师长在这里领导和指挥苏中军民的反扫荡、反清剿斗争之际,父亲在参加会计训练班结业后,分配到财粮岗位,短期内快速适应了&39;露宿青纱帐、游击大草荡、金丝(稻草)当被炕,麸皮粯子汤&39;的艰苦生活。日军&39;三一三&39;大扫荡时,他及时组织分散物资,使得日伪军一无所获,有效地保证了我军的军需储备。在多场战役中,父亲积极配合主力部队作战,工作成效卓著,很快升任掘马南区区委委员、区财经分局主任,并于1944年秋任桐本区区长。”俞永平先生呷了一口水,“从一名中学生到粮草干部,父亲始终秉持着清廉的本色,作为父亲的后代,我们俞家后人同样不吝财,更看重的是勤勉家风!今天,我带来了这所祖宅----父亲故居的房产证与土地证,现在,请各位党员见证、请父老乡亲见证,我把这所故居捐赠给政府,我相信父亲的故居只有由政府接管,才能发挥更大的价值,让父亲的那段光荣历史被更多人了解、传承,父亲不在我今在,我若不在父犹在。”
从随身的挎包中取出两本证书,俞永平先生双手平托,递给白蒲镇人民政府杨海镇长,台下响起齐刷刷的掌声,这是对一位烈士家风的由然敬意!
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俞永平先生就一直这么重复着父亲的故事,记不清这是第多少场报告了,但每一场,他都在用心、用情讲述,“1944年12月中旬,父亲带领工作组到曹埠乡进行废除保甲制、实行新乡制的试点。13日那天,他主持召开了各乡主要干部会议。会议结束后,多数乡干部都回去了,父亲等区干部和少数乡干部一起转移到曹埠镇北首的糟坊附近住宿。驻扎孙窑的日伪军得到密报后,次日凌晨出动80余人,分两路包围他们的宿营地。父亲一边组织大家迅速突围,一边用自己的枪声,把敌人的火力全都吸引过来。在他的掩护下,多数同志从敌人火力的薄弱处冲出了包围圈,而他,在敌人密集的火力中,却不幸中弹牺牲,时年仅仅23岁,组织失去了一位优秀的领导者,他的父母失去了一位贤能的儿子,父亲去世后的十天内,组织在当年的如东曹埠乡召开了声势浩大的纪念大会,将曹埠乡改为惕庵乡,并以惕庵命名惕庵中学。”
说到父亲的牺牲,俞永平先生的声音不曾有丝毫的哽咽,他解释道:“父亲的牺牲是我的悲痛,但我弘扬父亲精神与遗志的声音不能沉伦”,他说,“我这是在重塑父亲当年的革命实践与历程,父亲的一生是我们的骄傲,更是我们俞家精神的财富。”
“不为良将,则为良医”,这是俞永平先生的祖训,初中毕业后,确信自己不能是根栋梁,他选择了下乡插队做一位有志的奋斗青年。插队期间,他也不曾传承到祖辈的衣钵----成为一名真正的医者,但他却安下心来,成为了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在讲好父亲故事的同时,他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农副业生产中,从耕种、收割到养猪、养鸡、养鸭,他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多次获选先进工作者。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俞永平又成为勤劳致富的弄潮儿,他借资办起了炕坊。由于他的科学孵化,炕孵的鸡鸭成活率高,人们争相购买,手头周转一时困难的农户----他赊账,特困户----他赠送,共同致富的路上,他用他博爱的胸怀成就了一大批富裕路上徘徊的勤劳人,给“不为良将,则为良医”的祖训注入新的内涵。他常说,“不能轰轰烈烈一生,那就保持一份淳朴本色即善心、爱心,用善心布爱,用爱心温暖,在世一刻、传情一段。”奋斗的汗水也收获了示范性的回报:当年,他成为原如皋县新姚乡首个万元户,披红戴花在乡劳模会上传授养殖技术。花甲之年的俞永平先生仍然乐善好施,“最美如城人" 、“家风家训示范户" 、“最美家庭"等荣誉纷至沓来。
俞永平,这位讲了一辈子故事的农民,一如其名,一生平淡、默默无奇,耄耋之年,他所捐出的看似普通的家产却催生出英烈初心的中国希望,将中国农民“博爱、奉献、人道”的主旋律演绎得丝严密合而又酣畅淋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