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城市]红会发力“学配管保” 构建公共AED效能闭环
发表时间:2023年05月29日来源:博爱盐都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实施,民众注重安全、保护健康意识显著增强,各地也积极以为民办实事项目、公益捐赠等多种方式推进公共场所AED(自动体外除颤仪)配置,相关救人案例屡见报道,但其投放密度、推广方式、管理模式等仍整体处于自发状态。一些地方试点出台公共场所AED配置地方性法规,也多偏重数量配置,对科学使用、运维管理、费用保障及配置前后相关方面权责明确不够,需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
红十字运动起源于战地救护,“三救”“三献”工作是红十字会的核心业务,与时俱进推进AED配置和使用提升各界应急救护能力是红十字会的重要职责。实践也证明,AED的精准投放和有效使用的学习及运维管护是不可分割的系统性工程,红十字会有当仁不让的责任,更具规范性和可操作性,要在“使用方法学到位、需要场所配到位、平时运维管到位、应急取用保到位”四个方面发力,形成高效能实践闭环。
一是发力使用方法学到位,提升公众准确使用AED的能力。当前,各地红十字会正在积极开展AED配置和相关培训工作,下一步,可加强调查研究,积极服务立法机关,明确相关方面及社会公益救援组织对公众准确使用AED的培训责任,建立枢纽平台,共同服务公众熟练、正确使用AED;依法依规协调宣传、文旅、工信、交通、住建、商务等相关部门,利用广播、电视、报刊、印刷品、户外广告设施、公共交通工具、互联网等多种方式宣传应急救护和AED使用技能,促进全民普及;围绕“每个家庭至少一人掌握‘CPR(心肺复苏)+AED’”的目标,做好普及培训,提升公众自救互救能力。
二是发力需要场所配到位,保障民众应急时刻就近取到AED。重点考虑五类场所:一是车站、机场、码头等交通枢纽;二是博物馆、纪念馆、科技馆、影剧院、体育馆、展览馆、健身场所及宗教活动公共场所;三是大型农贸市场、商场、超市、宾馆饭店、写字楼和营业性网吧等经营场所;四是机关、企业事业单位的办公区和医疗、教育、公共服务办事机构公共场所;五是封闭式公园、景区、健身步道。此外,出警警车、救援消防车、执法性船舶及城市公共交通工具也应逐步推进配置。鼓励人口较多的城市小区配置AED,建设利于居民常态化学练急救技能场地并提供基本教具。其中,公共场所AED购置、使用培训、维护保养等费用应纳入政府预算或社会购买服务予以保障。
三是发力平时运维管到位,确保应急取用时AED精准发挥作用。依据“政府主导、部门协同、社会参与、市场补充、倡导公益”原则,由红十字会落实属地管理要求,在地方政府统一领导下整体规划合适的配置方式,整合部门、社会、市场和公益力量,有序有效组织、协调AED配置及监督管理活动。配合对接卫健、120急救中心与工信、网络运营商、AED生产企业等相关各方,将AED统一接入急救指挥调度系统或信息化管理平台,及时更新发布“AED地图”。同时,完善以专业管理机构与设置单位组成AED的管理、监督和质量控制体系,在建立完善器材损耗补偿机制基础上落实配置场所管理方(者)的维管责任,确保所配置AED常态化运维管理到位。
四是发力应急取用保到位,打通民众应急使用AED的物理和心理通道。一是按照易于发现、方便获取的要求配置AED,并附警示标志和操作流程,提醒公众在紧急情况下主动取用;二是在公共场所张贴平面图上标示AED位置,并在重要出入口和放置处设置明显导向标识;三是为保护箱柜增添警报提示功能,带屏幕的保护箱柜,播放内容必须符合国家法律法规要求;四是通过报刊、微信公众号、客户端广泛宣传民众准确使用AED救人事迹,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形成“人人愿急救 急救为人人”的生动局面。